風拂沃野生綠電,秸稈蘊化變“綠醇”。在上海電氣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現場,綠色甲醇源源不斷產出。這些甲醇將穿山越海,奔赴海外市場,為全球航運注入“中國零碳動力”。
該項目位于吉林白城洮南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區,以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資源風能和生物質能為基礎,打造“綠色新能源+綠色化工”產業鏈,首期可年產綠色甲醇5萬噸。項目由山西建投安裝集團負責實施,包括新建低溫甲醇洗裝置、電解制氫裝置、生物質氣化裝置、氫氣增壓機和氣化壓縮裝置及配套工程。
攻堅克難 以技術突破啃下“硬骨頭”
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以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態度與擔當精神,優化統籌調度、抓好質量管理,逐一攻克施工難題。2024年11月,結構復雜的生物質氣化裝置順利封頂——該工程每層預埋件有400余個,預留孔洞與預埋件密集,施工難度極大。項目團隊成立專項攻堅小組,通過BIM技術進行三維模擬施工,優化預埋件定位方案;同時創新采用模塊化安裝工藝,結合嚴格的質量驗收流程,確保所有預埋件安裝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內,為后續設備安裝奠定堅實基礎。
在氣化裝置大型設備吊裝階段,項目團隊面臨汽化爐、轉化爐等設備在復雜框架內精準就位的挑戰。通過多輪模擬演練和專項技術交底,團隊創新實施“多司索指揮接替”模式:在樓頂、地面、設備基礎位分設專業指揮,由總指揮統一統籌協調,根據設備吊裝高度與位置分階段交接指揮權;同時配置倒鏈繩索協同組,實時調整設備位置。最終所有設備安全就位,安裝誤差均控制在設計允許范圍內,展現了團隊的技術實力與協作水平。
精益求精 于細節處筑牢質量安全防線
鋼結構安裝作為項目建設的重點環節,面臨三大技術挑戰:一是單件22噸重型構件吊裝難度大,二是34.5米層鋼結構地腳螺栓承載力不足,三是高空作業安全風險高。針對這些難題,項目團隊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
在技術方案方面,團隊與設計單位聯合深化設計,優化構件分段方案。創新采用“分段吊裝法”,將22噸鋼柱科學劃分為3.5米下部段和18米上部段分期安裝。下部段直接安裝在地腳螺栓上,待夯包柱混凝土強度達標后再進行上部段安裝,確保結構穩定性。在過程管控方面,嚴格執行“三專”制度:專人負責,由持證特種作業人員組成固定班組,全程負責吊裝作業;專項方案針對重型構件編制分階段吊裝方案,經多專業聯合評審及專家論證;專業團隊則包含結構工程師、起重機械操作員等專業人員,定期開展吊裝演練。在技術支持方面,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優化施工,通過三維建模與碰撞檢測提前規避障礙物;4D施工模擬優化吊車站位和構件翻轉軌跡;實時數據協同指導現場人員按標記吊點操作,并通過AR掃描比對實際安裝偏差。
通過系統化的技術方案和全過程管控,最終實現三大成效:安裝精度達到8毫米垂直度標準,實現安全零事故目標,形成可復制的重型鋼結構施工技術體系,為同類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
創新突圍 以全鏈條方案破解產業痛點
由于洮南項目地處高寒地區,冬季極端低溫達-30℃,對電解槽滲透膜構成嚴峻挑戰。項目團隊創新構建“三位一體”防凍體系:技術層面采用電伴熱系統與模塊化保溫暖棚組合方案,暖棚采用阻燃保溫棉,配合熱風幕循環系統,確保棚內溫度穩定在10℃以上;管理層面實施24小時輪班巡檢制,配合實時溫控監測,確保設備運行狀態全程受控;應急保障方面建立“預警—響應—處置”機制,現場常備柴油發電機、應急加熱裝置及專業搶修班組。通過連續運行測試,該系統成功將設備核心區溫度波動控制在±1.5℃范圍內,滲透膜完好率100%,為同類極寒環境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防凍保護方案。
作為全球首個綠氫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項目,管道焊接面臨介質易燃易爆、鎳基合金焊接難度大等嚴峻挑戰。項目團隊創新實施“三步凈化”工藝:施工前采用三氯乙烯深度清洗管道內壁,配合專用封堵裝置實現雙重防護,確保管道內部無雜質殘留;焊接中創新應用“水溶紙沖氬保護”技術,在固定口形成氬氣保護層,有效隔絕空氣防止氧化,提升焊縫質量;焊后執行系統堿液循環沖洗,通過pH值實時監測確保徹底清除殘留物,消除安全隱患。全過程建立工序自檢、班組互檢、專項驗收、氦氣檢漏“三檢一驗”質量管控體系,最終實現焊縫一次合格率98%。
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投產試運行,正在穩步生產階段。作為我國首批規?;G色甲醇項目,該工程不僅填補國內外綠醇產業規?;a空白,更開創了“生物質+綠氫”協同制醇全新路徑。相較于傳統煤制甲醇工藝,項目通過生物質原料與風電制氫耦合,可實現碳減排超70%,每年消納秸稈等生物質資源18萬噸、綠電2.2億千瓦時,直接減少碳排放6.5萬噸。從田間廢棄秸稈到航運零碳燃料,從綠電消納到高附加值綠色化工產品,項目構建起“資源—能源—產品—減排”的閉環產業鏈,為新能源規?;瘧锰峁┝丝蓮椭?、可推廣的商業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