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長臂揮舞,精準吊運物料;工程車輛穿梭,奏響奮進轟鳴;鋼筋叢林之中,工匠專注綁扎;道面基層之上,技術員俯身精測——在繁峙縣砂河鎮的滹源通用機場施工現場,毫米級精度的嚴苛標準與黃土濕陷地基的攻堅畫面交織,技術創新與精細管控齊頭并進,一幅以匠心破難題、以精工筑空港的建設畫卷正徐徐展開。
作為山西省重點建設項目,滹源通用機場肩負著完善區域通用航空網絡、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使命。項目由山西建投礦建集團承建,總占地面積達30.768萬平方米,包含航站綜合樓、跑道、機坪滑行道、機庫及管道等。
毫米較真 筑牢飛行安全質量基石
在通用機場建設中,精度就是“生命線”。項目道面施工有著嚴苛標準:道面每塊水泥混凝土板塊平整度誤差需控制在3毫米以內,表面平均紋理深度偏差不得超過0.1毫米,高程偏差既要確保道面單塊不大于10毫米,更要保證相鄰兩塊板的高差在5毫米以內。這意味著道面施工的精度堪比精密儀器的組裝。
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項目團隊科學施策:精準完成控制樁布置,在施工現場布設高密度測量控制點,為每一道工序提供精確的坐標基準;基層施工嚴格遵循“初壓—復壓—終壓”三階段工藝,并逐段檢測平整度;面層施工采用鋼模板支設與鋁合金刮杠找平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控制點高程校核確保精度,形成標準化施工流程。此外,團隊還通過“試驗段先行+參數優化”模式,在正式施工前選取代表性區域進行工藝驗證,確定最佳攤鋪速度、壓實遍數等關鍵參數。同時,建立養護臺賬,對道面成型后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后期養護精準到位,為機場安全運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技術賦能 破解施工難題降本提效
繁峙縣地處黃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下廣泛分布的濕陷性黃土對機場跑道地基構成嚴峻挑戰。面對這一難題,技術團隊圍繞“消除濕陷性、提高密實度、控制水影響、驗證可靠性”目標展開攻關。針對消除濕陷性目標,在道面區采用沖擊碾壓技術,土面區實施重型振動碾壓,使濕陷系數穩定控制在標準以內。為實現密實度提升,采用分層碾壓工藝,通過環刀法檢測確保壓實度達標。在控制水影響方面,構建包含截水溝、盲溝和防水土工布的立體防滲體系。為驗證可靠性,建立“壓實度+濕陷系數”雙控標準,配套實施沉降觀測。該方案較傳統強夯工藝縮短固結周期40%,工期提前45天,降低了施工成本。
針對復雜結構施工與密集管網布局的技術難題,項目團隊應用BIM技術實現全流程精準管控。通過構建三維可視化模型,開展多專業協同設計,成功識別并解決設計沖突,其中發現航站區綜合管網“給水管與消防管在標高-1.5米處交叉碰撞”“電氣橋架與結構梁沖突”等關鍵問題。團隊采取多專業協同設計機制,組織機電、結構、建筑等專業定期會審模型,確保設計一致性。同時,實施管線綜合優化,采用共用支架與分層排布方案,將走廊凈高由2.8米提升至3.3米。此外,推行施工模擬推演,對鋼結構拼接、網架節點連接等關鍵工序進行預演,提前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通過系統應用BIM技術,項目施工效率提升20%,避免返工造成的資源浪費,確保各專業施工精準銜接,為項目高質量履約提供了有力支撐。
精細管控 護航項目建設穩進高效
精細化管理,是項目高效推進的“軟實力”保障。為實現完美履約目標,項目團隊以“目標拆解、動態管控、責任閉環”管理體系保障高效推進。
在目標拆解方面,項目團隊將總體任務逐層分解,合理配置施工任務,并依據工人實際技能水平設定每日工作量。通過建立“日考核、周評比”制度,有效激勵班組提升作業效率。材料管理嚴格執行“三單制”,即依托工程量清單、工程預算單和招標控制價單,實現從采購到使用的全程精準控制。機械管理推行“定人、定機、定責”的“三定”模式,并采用“紅黃綠”三色狀態標識進行可視化管理。此外,通過“晨會布置、夕會總結”機制,對偏差超過5%的指標及時預警,確保目標與執行緊密銜接。
在日常動態管控中,項目管理人員依托駐場機制,全面采集施工現場數據,覆蓋人員效率、材料消耗與機械運行等多維信息。通過實時對比計劃與實際進度,對鋼筋綁扎量、混凝土澆筑方量等關鍵工藝參數進行持續跟蹤與分析。一旦發現進度滯后或質量波動,立即啟動協調與整改流程,確保施工進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在責任落實層面,項目全面實施目標責任制,將進度、質量、安全等目標逐項分解至具體崗位,形成清晰的責任矩陣,實現“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通過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將個人績效與項目關鍵指標緊密關聯。針對跨部門協作,項目推行每日調度會制度,集中施工、技術、物資等相關方,通報進展、研判風險、協調資源,確保各類施工“堵點”和跨專業問題得到快速響應與閉環處理,有力支撐項目整體推進平穩、高效。
如今,繁峙縣滹源通用機場航站綜合樓的主體結構已初具雛形,跑道基層施工正按計劃穩步推進。接下來,項目團隊將繼續以“繡花”功夫抓質量,以創新思維破難題,以務實作風趕進度,在晉北大地書寫通用機場建設新篇,為區域通航事業騰飛奠定堅實基礎。